內幕新聞第24號

荷蘭、滿清、日據時期的墾田、日食資料顯示
即使台灣荒埔全為漢墾,其糧產只能養活1成人口

證明今日台灣人口,原住民可多至9成以上

 

(1)以荷日時期糧耗標準計算,若台灣人非閩即客,則墾地糧產只能養活1成人
 口:
  滿清人口「民」「番」合計,而歸化較久的原住民也算「民」,視同漢人,
 故從人口報告,無從知悉漢番各多少(見本網站新聞第16號)。但台灣族譜、學
 者、文獻都說閩客是來台開墾,閩客來台若不開墾無以為生,故人口和所開墾
 的土地甲數有必 然的關係,以所開墾土地的面積和扶養力,就可算出閩客人
 數,進而分別出台灣人和中國人。
a. 閩客:依此做成的「台灣人口成長模型」(見下面附表),其結論大大出乎一般的
 意料之外,台灣閩客很少,多是原住民。模型的作法是,以荷、日據台時期開
 墾總甲數,除以荷據、日據時的總人口,得到每甲扶養力約為3.3人。再以這3.3
 人,乘以滿據各時期的開墾總甲數,便得到閩客人數。可是這些人數,都僅佔
 各時期總人口的一成多或者不到一成,推翻了台灣人非閩即客的說法。
b. 原住民:台灣人口成長模型中的原住民人數,係根據學者估計,荷據時平埔族
 30萬,高山族20萬,用371年間(1624-1995)各時期的人口成長率算出,依此做出
 模型,而算出1624年至1995年時平埔族、高山族、混血者、中國人在台各時期
 的人口,結果得到,1995年時平埔族、高山族、混血者總共2006萬,佔總人口
 的94.2%,純中國人124萬,佔5.8%。證明今日的台灣人只有5%不是原住民。
c. 中國人:根據「內政部」資料,蔣介石帶來的純中國軍民,女性僅20多萬,男
 性60多萬,合計90多萬,能配出純中國種的,最多20幾萬對,其餘40多萬不是
 無後,就是和台灣人結婚,後代血統溶入台灣,但意識上可能還認同中國。第3
 代以後,中國意識應該就會消失。

 「台灣人口成長模型」之詳細說明,請參閱拙著
 「台灣常識」第48頁,「第二節,九成台灣人有平
  埔或山胞血統」。


台灣人口成長模型

統治者

荷 鄭

公 元

1624 1661 1683 1756 1782 1811 1893 1943 1956 1995
1成長率    0.7%   0.35% 1.74% 2.1% 2.165%
2官報人口 

66

91 190 254 603 923 2130
3累計墾田  0.8 1.8 6.1 8.2  11.8 77.7
4平埔族  30 (38) 41 69 81 99 133 315 412 951
5山地族  20 25 30 50 60 72 97 230 301 694
6中國人  124
7混 血 2 0 5 9 17 24 58 209 358

(2)以滿清的歲食穀量計算法計算,結果也顯示全台均是原住民:上例係以荷日標
 準計算,當時1甲地所生產僅夠3.3人食用。雍正時有墾地5萬甲(見下表),故僅
 能扶養16萬人。但光是歸化番,至少60萬(見本網站新聞第16號人口奏摺或文末
 解釋),可能有100萬,未歸化者還不算,這顯示,墾地所產僅夠小部分人口食
 用,閩客之外尚有人不靠墾地生活,而是靠鹿場生活,且佔人口的絕大多數。
 閩客人口很少,且多娶原住民,後代溶入台灣血統。
 以荷日標準計算出來的結果如此,改以滿清的歲食穀量法計算,結果也是原住
 民居絕對多數,漢人絕對少數,其算法及依據如下:
  a.「重纂福建通志」云:台灣官佃田園盡屬水田,(每甲)每歲可收粟50餘石。
   旱田產量約6成。但是為了保持地力必須休耕,故每甲水田平均只能以25石
   (50 ÷ 2)計算。
  b. 若是新墾地,依1717年的「諸羅縣志」:「上者出粟六、七十石,最下者
   亦三、四十石」,但第3年開始必須休耕,否則地力無法恢復。此事1764年
   「重修鳳山縣志」有所記載:「土性浮鬆,三年後則力薄收少;人多棄其
   舊業,另耕他地」。因此最高也只能以每年35石計算 (70 ÷ 2)。
  c. 長期而言,清據時台灣的上等土地,每甲每年平均產穀在25石至35石之
   間。扣除購買農具、副食及租稅,每甲每年可供食用者僅20至30石,平均
   25石而已,下則水田更少,旱田最少,約6成。
  d. 乾隆5年(1740)始有雙冬早稻稻種,一年兩穫,帳面上看來好像可增產一
   倍,但事實不然。因為地力關係,一年一熟的土地3年就要休耕,一年兩熟
   者,勢必提早休耕,所以,長期算來,每甲的收穫量差不多。1900年伊能
   嘉矩的「台灣踏查日記」424頁中指出,有谷倉之稱的屏東一年兩熟,第1
   季每甲可收12石谷,第2季9石,加起來,每甲年收穫量亦僅21石而已。可
   見不管一熟或兩熟,從清據到日據,台灣的水田收成,每甲每年約20幾石
   而已,旱田收穫更少。
   e. 依據中國「歲食穀量」的說法,「人日食米1升」或「人一歲食米3石6
    斗」。3石6斗的米以當時的稻谷去殼技術約需穀7石,亦即每人歲食穀7
    石。「台灣人口成長模型」以每甲扶養力3.3人計算,等於是每甲產量23
    石 (3.3 x 7)以上,只有上則田扶養得起這麼多人,若是下則水田、旱田
    就不可能了。可是當時的墾地旱田佔7成,下則水田至少1成,總共8成。
    可見「台灣人口成長模型」以每甲3.3人計算扶養力,只會高估閩客人
    口,不會低估。台灣土地開墾歷年累積統計如下:
     荷據時期 (1658年) 8,403甲
     康熙23年 (1684年) 18,454 甲
     康熙32年 (1693年) 26,450 甲
     康熙49年 (1710年) 30,110 甲
     雍正13年 (1735年) 50,517 甲 流失2,369甲
     乾隆 9年 (1744年) 53,185 甲 
     乾隆20-27年 61,967 甲
     光緒13年頃 361,417 甲 另說 425,241甲
     日據第9年 (1904年) 777,850 甲 (來源:台灣文獻會)

  雍正8年5月24日(1730年)南澳總兵許良彬的奏摺說:「台灣番社新舊歸化內
附戶口不下貳、參萬社,每社男婦老幼多至壹、貳百人,少亦不外數十眾」。依
此奏摺,「每社男婦老幼數十眾」的「數十眾」以最少的30計算,而「台灣番社
新舊歸化內附戶口不下貳、參萬社」的「貳、參萬社」以貳萬社計算,1730年時
歸化內附的台灣原住民至少有60萬,估計應有100萬。根據前揭「台灣人口成長模
型」可算出,當時台灣的原住民總人口確有一百多萬,若以歸順者100萬人來計
算,到現在約有1,700多萬,加上未歸順者,及被融入台灣血統的中國血統,大約
有2,000萬左右,和現有人口數若符合節。台灣人不是原住民是什麼?

 

作者:沈建德,留美企管博士,前中興大學企管系副教授。
   現在自費專職研究台灣主權,及相關的史地、政治、文化、血統等問題。
    Fax:08-753-6335

〔上一篇〕 〔下一篇〕

政治內幕 政治內幕 政治內幕 政治內幕 政治內幕 政治內幕 政治內幕 政治內幕 政治內幕